在1435年,即宣德九年年末,明朝的第五位皇帝——明宣宗朱瞻基陷入了重病的困境。此时,皇太子朱祁镇年仅9岁,尚不足以承担国政。为了确保朝廷的稳定与顺利过渡,宣德皇帝十分不放心,于是召集了五位老臣,决定将年幼的太子交由他们辅佐,直到他能够亲政。此时,朝中一切事务,大小决策,都由这五位老臣掌管,他们被誉为“明宣宗托孤五大臣”。
这五位托孤大臣分别是:
永乐年间,成祖朱棣的亲信胡濙,他不仅在永乐初期帮助朱棣查找建文帝的下落,也深得宣德皇帝的信任;夏原吉和蹇义虽然也为宣德皇帝亲近的重臣,但夏原吉早逝,蹇义年事已高,宣德皇帝去世后,蹇义也随之辞世。此外,还有英宗时期的张辅、杨士奇和杨荣等人。
展开剩余82%英国公张辅,靖难之役的功臣之一,曾多次随朱棣北伐,并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。尤其在南征交趾时更是大放异彩,他因此被封为英国公。然而,张辅在土木堡之变中死于非命,终究未能享受应有的荣光。杨士奇则是内阁的重要人物,曾历任六朝,深受宣德皇帝的宠信,而杨荣同样是建文年间的进士,在永乐年间逐渐崭露头角,最终成为内阁首辅。
在这五位大臣中,还有一位值得特别提及的历史人物——杨溥。杨溥不仅是“三杨”中的一员,他的仕途亦充满了波折。杨溥生于洪武五年,少年时便表现出极高的才智。早在十多岁时,他便能熟练地作诗、写对联,甚至为父亲出谋划策,凭着自己出众的才华,他通过科举入仕。虽然与同年进士的杨荣一起名列榜单,杨荣早早便得到重用,成为了内阁成员,但杨溥直到年过六十才有了进入内阁的机会。
实际上,杨溥的入阁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在朱棣登基后,由于对建文帝旧臣的不信任,杨溥未能获得任命。直到永乐二年,朱棣将嫡长子朱高炽封为太子,杨溥才通过太子推荐进入朝廷,担任太子洗马一职。更为难得的是,胡俨对杨溥的器重,使得杨溥得到了太子的青睐。
然而,杨溥的仕途并非一开始就顺利。在建文帝即位后,由于皇太子朱高炽的身世问题,杨溥因父亲的缘故被迫回乡守孝长达二十七个月。即便如此,杨溥依然以稳重的品性和深厚的学识得到太子的重用。值得一提的是,杨溥的学问和思想极为深邃,他曾为太子朱高炽撰写并整理了大量古籍,对许多历史人物做出精彩的阐述,以此赢得了太子的极大认可。
然而,杨溥并未因朱高炽的宠爱而轻松度过其余生。相反,杨溥在宣德年间,竟然因汉王朱高煦的叛乱而被陷入诏狱,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囚禁。这一过程中,杨溥虽身处囚笼,但依然沉稳持重,勤奋读书,直至宣德年末,才终于迎来了重生的机会。
与此同时,宣德皇帝病重后,太子继位成为新一任的皇帝,朝廷的政务重新开始运转。杨溥等五位托孤大臣的权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。特别是张太皇太后对这些老臣的深情厚意,让杨溥深感动容。无论是张太皇太后的亲自召见,还是对杨溥为国家的忠诚与牺牲的深刻赞赏,都让杨溥体会到了朝廷对他深厚的信任和期望。
在宣德十年,宣宗去世,太子朱祁镇登基,杨溥等五位大臣成为了重要的顾命大臣。这五位大臣,代表了明朝的传统与价值观,始终将大明的稳定放在首位。即便是面临新的统治者,杨溥也始终保持着忠诚,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。
然而,正如历史所揭示的那样,英宗在位时,虽然初期得到了张太皇太后的庇护,但随着其逐渐亲政和对权宦王振的信任,使得杨溥等人的影响力逐渐减弱。最终,王振的崛起以及其对朝政的专权,导致了大明帝国内部的动荡。
正统十一年,杨溥去世,年寿七十五。虽然他一生充满了许多波折,但他那种朴实正直、奉公守法的性格,使得他在历史中留下一份珍贵的印记。尽管“三杨”们最终未能阻止王振的崛起,导致了后来的土木堡之变,但他们的忠诚与努力,依然值得我们怀念与尊敬。
可以说,历史中的“三杨”并非没有过错,但他们并非一无是处。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与政治斗争,尽管有时他们做出了不合时宜的选择,但作为老臣,他们所作出的决策,也是出于对国家和皇帝的忠诚。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,“三杨”的经历最终将成为历史中的一段传奇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万宝配资-正规股票杠杆平台-昆明配资最新消息-配资平台最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